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不治療 " 癌症,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http://www.ilife99.com/?p=11937&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Feed%3A+ilife99%2FsCLh+%28%E7%94%9F%E6%B4%BB%E6%96%87%E6%91%98-%E6%9C%80%E6%96%B0%E6%96%87%E7%AB%A0%E7%B2%BE%E9%81%B8%29#.VnJ0Nvl97IU                

司馬俊 只要 "不治療 " 癌症,患者就會保持頭腦清醒的狀態,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何必生前受這無為的罪呢!

司馬俊 二、三十年前,乳癌的存活率,只有三~~五年;不幸,內人於1987年尾得此症,次年初切除,8年後再犯,做第二次化療後,已不成人形,後經外科.化療科主任認可,不再做化療,注意保持身心愉快,至今已28年多,她去醫院等處做志工,已22年多,一如往昔,余除感恩外,衷心奉勸並做見證!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红毛榴连可抗癌 中国城榴莲摊热卖

红毛榴连可抗癌 中国城榴莲摊热卖(NTDCHINESE) http://www.NTDTV.com【新唐人2013年09月07日讯】在中国城著名的专卖榴莲的摊位9月6号进口了一种

­特别的水果。水果刚到就被提前预定的市民拿走一半 随记者承懿一起去看一看。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你餓不死癌細胞 抗癌先補足營養

癌症蟬聯十大死因榜首33年,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平均每5分26秒、每233人就有一人確診癌症當癌症成為全民大敵,如何照顧罹癌的家人、自己?除了積極接受醫療,維持癌患的營養需求,更是戰勝疾病的關鍵。
阮綜合醫院醫事副院長兼放射暨核子醫學部部主任梁雲,曾以接受放射線治療的50位癌症患者為對象進行調查,發現不少患者的飲食與營養觀念並不正確,高達78%患者認為,某些食物有「毒」,因而不敢多吃。

▇測測你的抗癌營養力 (請打○X△)
( )罹患癌症體重減輕,是必然的現象。
( )吃太營養會使腫瘤長得更快,少吃點才能餓死癌細胞。
( )鴨肉、蝦蟹、芒果、竹筍等食物,癌症患者最好別吃。
( )腸癌患者剛手術完,應避免高纖食物。
( )化療期間不適合吃生食,生機飲食也應避免。
( )肉類會助長癌細胞,吃素比較好。
( )癌友飲食應盡量清淡,避免油脂攝取、不碰甜食。
( )吃不下固體食物,吃流質食物、喝湯就好。
( )癌症治療期間可以進補、吃點營養品。

【點我看解答】

▇2個指標 監測癌患營養
1.一個月內體重下降5%
營養師賴怡君說,患者若在治療期間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感覺吃東西沒味道、食量大幅下降、行動力下降,甚至一個月內體重下降5%等,都是營養不良的高危險族群。
2.BMI值應介於18.5-24
癌症患者的BMI值(身體質量指數)最好介於18.5至24之間,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最理想的狀態為22,可以用以下公式來回推理想體重範圍:
22x身高²(公尺)² ± 10%
▇ 抗癌營養觀念
 
1.治療漫長 消耗體內蛋白質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癌症治療過程漫長,易有「惡病質」狀況,因癌細胞分泌細胞激素,會消耗患者體內蛋白質,使肌肉質量減少,且化療或藥物治療易導致食欲不振。
2.癌症患者 三至五成營養不良
王正旭表示,一般而言,癌症患者約三至五成有營養不良問題;到癌症末期,甚至高達八、九成,補充營養對癌症患者非常重要,有良好的體力與免疫力,才能讓治療過程更順利。
3.新陳代謝 比一般人快1.5倍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指出,諮詢對象中,近八成癌症患者潛在營養不良,因癌細胞擴散會消耗身體原有營養成分並耗損肌肉,新陳代謝會比一般人快1.5倍,若沒有適當補充營養,很容易營養不良。
4.營養充足 減少化療副作用
賴怡君說,癌症病患化療時,醫師依據體重決定適當劑量,但化療藥物不是只針對癌細胞,也會影響正常細胞。若患者吃得好、有足夠營養,可以保持體力與心情愉快,也能減少副作用、降低感染風險並加速傷口癒合。

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關於大腸直腸癌

近年來,國人罹患結腸直腸癌人數年年增加,一方面與飲食西化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醫療儀器之進步﹐而發現更多之病例。然而若能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能有良好的預後。
  • 危險因子
  • 飲食
大腸直腸癌之形成,與肉食、高脂肪食物、低纖維食物之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
消耗動物性脂肪多的國家,人民死於大腸癌的比率的比率亦高。肉食者糞便中的膽酸及中性類固醇比素食者為高,會使腸道內膽酸分泌增加,腸中的有害細菌會將膽酸代謝成致癌物質。
 
吃素菜可減少大腸癌發生率。原因可能纖維素一來因此增加糞團體積,稀釋致癌物;二來促進腸道蠕動,糞便排空,從而減少致癌物與腸壁接觸的時間。
 
飲食攝取充足的鈣與硒﹐可能有助於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因為鈣可與腸道中之膽酸,脂肪酸結合而使之成不可吸收之鈣鹽,從而減少致癌機會。硒為一抗氧化劑,可幫助去除氧游離基。且大直腸癌病人血中,頭髮中硒含量也較正常為低。
充足的維生素A,C,D,E攝取似乎也有預防功效﹐此類維生素在動物實驗中可減少化學物誘發之大腸癌,可能與其多可為抗氧化劑有關。

過量攝取碳烤、燻製、醃製及高溫反覆油炸等烹調方式﹔食品中添加過量的防腐劑、保色劑、色素或其它不合規定的添加物﹔偏食造成營養不均衡﹔過量飲酒,都有可能增加大腸直腸癌的罹患率
  • 基因與遺傳
大腸癌病人的直系血親,得大腸癌及腺瘤的機會比正常人高數倍;而國內大腸癌病人的好發年齡在三十歲以前有一個小尖峰,也應與遺傳有關。
  • 大腸病變
潰瘍性結腸炎及Crohn氏病都有很高惡性變化的機率,而以前者為最,且病程愈久,範圍愈大,則惡性變化的機率愈高。而大腸息肉也有相當的比例會發展成大腸癌。
  • 性荷爾蒙
女人停經後結腸癌機率增加;第一次懷孕有流產經驗者發生率也較高,顯示出性荷爾蒙的影響。事實上,大腸癌組織經研究亦有Estrogen receptor的存在。
其他癌症的影響
曾得過甲狀腺癌,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者罹大腸癌機會也增高,可能亦與內分泌素有關。
  • 膽囊切除
約三分之二的文獻認為膽囊切除後大腸癌,尤其是右側者,發生機率會增加。可能與膽汁在腸道內代謝的改變有關。


  • 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方式
一般民眾,宜每年做糞便潛血檢查,及肛門指診。
年齡超過五十歲者,應每三至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
高危險群者,應定期接受全大腸鏡檢查。
  • 誰是高危險群
根據臨床經驗,以下這十種人為高危險群,應該及早參加大腸癌的篩檢
1.年齡在四十歲以上,不論男女。
2.本人過去有息肉,或得過腸癌者。
3.本人過去患有潰瘍性結腸炎者。
4.女性得到胃癌、卵巢癌、乳癌、甲狀腺癌者。
5.本人接受過輸尿管與乙狀結腸吻合術者。
6.家中有至親患過大腸癌者。
7.有家族性息肉群症之病史者。
8.家中至親,得過胃癌、卵巢癌、乳癌者。
9.家中有兩人以上得過癌症者。
10. 女性第一胎流產者。


  • 大腸直腸癌預防之道

    1. 減少動物性飽和脂肪的攝取 (如:豬油、牛油),儘量選用植物油。並避免攝取過量油脂
    2. 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
    3. 多吃各類天然植物性食品,例如全穀類、乾豆類、海藻類、根莖類、新鮮蔬菜及時令水果等食物,既可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又可均衡的攝取各種營養素及其他有利人體的化學物質。
    4. 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
    5. 少喝酒、少吸菸。
    6. 減少攝食醃漬、煙燻之食品。
    7. 多運動、多喝水,使大腸蠕動正常,並養成每日排便習慣,避免便秘。早晨起床喝一杯冷水也有利於排便的效果

規律的運動可以增進身體的機能,腸道的活動也會受影響,同時可以放鬆心情,有利於腸道的蠕動及腸內有益菌的生長,要知道:壓力會殺死腸內有益菌的。

因為乳糖不耐症而不能喝鮮奶的人,可以喝優酪乳或吃優格,替腸內的有益菌製造有利的生長環境,同時可以增加鈣質的吸收。
維持理想體重
  其實要預防結腸直腸癌的第一步便是維持理想體重。
  根據統計,肥胖者較容易發生乳癌、直腸結腸癌。此外,子宮、膽囊、腎臟、與胃等部位的癌症,也可能與肥胖有關。
  要維持理想體重,首先要減少飲食中的油脂及糖分的攝取,因為當這些空有熱量的食物太多時,會形成脂肪在體內堆積,造成肥胖。並且要多食用高纖維的食物,如此既可以增加飽足感、減少熱量攝取,又可以防止便秘,促進健康。
  想要維持理想體重的另一祕訣,是適度的規律運動。適度而規律的運動可以促進身體機能,消耗多餘的熱量,更可以維持身體的新陳代謝率,使身體易於維持理想體重。
減少油脂攝取
  國人飲食中的油脂攝取量因著飲食西化而日漸增加,從過去常見的蹄膀(豬皮、脂肪)獅子頭 (五花絞肉+油炸)、紅燒魚(油炸過)到現在流行的沙拉(蛋黃加沙拉油做的沙拉醬)、油炸食物,諸如炸雞、薯條,已是居家或外食最常見的食物,而餐桌上的各類菜餚更是充斥著油脂,再加上各式的西點、糕 餅,真是叫人不想胖也難!若是再加上肉類本身所含有的油脂,那麼我們吃進去的油脂量更是可觀!因此,在控制油脂的攝取的同時,除了在烹調時要減少油煎、油 炸等方法,以蒸、煮、烤、滷來取代外,也要謹記:食用肉類適量就好,並且要將肉類的皮除去,且要儘量選用油脂較低的肉類。
預防便秘
   在發生便秘時,消化後殘留在腸內的渣滓會被腸內細菌利用、發酵,尤其是一些有害壞菌,所產生的不僅是許多的擾人臭氣(放臭屁的主因)而已,牠還會製造出 許多有害物質,造成腸內鹼性化,使有益菌不易生存而死亡。並且過硬的糞便會造成腸道肌肉一直處在高張力的狀態下,同時使血液的循環不良,長此以往,就可能 引起痔瘡、憩室症、憩室炎等疾病;同時這些有害的物質不斷的與我們腸道表面的細胞接觸,在短期內,身體吸收了這些有毒的物質之後,會對體內其他的部份造成 影響(例如皮膚老化、精神不佳、易疲勞……等等);長遠來看,有毒物質會直接造成腸道細胞的死亡或突變,最後形成可怕的惡性腫瘤(癌症)。
  因此,預防便秘是防止結腸直腸癌肆虐的第一要務。以下就來談談預防便秘的飲食。
多喝水
  喝水,是解決便秘問題的第一要務,因為水份不足時,不論使用何種方法,都是事倍功半。若是在補充纖維製劑時,不同時多喝水,甚至可能適得其反,造成更為嚴重的便秘。
食用高纖維飲食
  由於膳食纖維會增進腸道蠕動、縮短食物通過的時間,使得食物中所含的有害物質接觸腸黏膜的機會減少,同時不可溶性纖維可以吸收部份有害物質,使之無法接觸腸黏膜,減少毒害,使大腸癌發生的機會大大減少。
   此外,因為富含纖維的食物都有體積大、熱量低的特性,因此食用此類食品既可使人有飽足感,又不會吃進太多熱量,對怕胖的現代人而言,是一大福音。因為膳 食纖維具吸水膨脹的特性,因此也有些醫師會利用含有植物天然纖維成份的藥物,囑咐減肥者於飯前和水服用,使胃的空間被佔據,使得吃正餐時無法再吃太多東 西,以達到飲食減量的目的。同時,這類含植物纖維的藥物也可以作為膳食纖維的補充劑,具有預防或治療便秘的效果。不過這些纖維補充劑只能補充「纖維」,並 不像天然食物性食品可以在補充膳食的纖維的同時,也獲得其他營養素或有益的物質。
多食用各類植物性食品
  坊間常可看見與「痔」有關的藥品或醫療廣告,而他們的訴求就是針對許多人便秘的問題而來。
  其實多食用植物性的天然食物就可以輕易地解決便秘和癌症的問題,因為植物性食品不僅含有纖維質,同時含有數以千計的各類植物化學物質(phytochemicals)例如維生素C、E和貝它胡蘿蔔素都屬於此類物質,他們可能具有消除自由基,增強免疫機能等功效。在二十世紀末的今天,天然植物性食品所帶給人類的各種益處,還絕對無法被其他東西取代。
  因此建議大家多食用全穀類、乾豆類、海藻類、地下根()類、新鮮蔬菜及時令水果等食物,同時多喝水,不僅藉纖維來預防便秘,同時也得到這些目前正在被熱烈研究,並且可能在二十一世紀時被列入維生素行列中的各類植物化學物質,使身體能夠更健康、更有活力。
補充有益菌促生物質(Prebiotics)
  人體的腸道中含多種有益菌,可以協助人體維持腸道健康,不過我們必須提供「能源物質」-膳食纖維和寡糖,若是在飲食中特別注意攝取這些有利於有益菌生長的物質,就可以把有益菌『養』的更多更壯,成為維護身體健康第一線尖兵。
   當食物中的纖維到達大腸後,會被腸內細菌利用,進行發酵作用,產生具有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效果的有機酸,同時這些有機酸可以被大腸表面黏膜細胞直接利 用,作為能量來源,能夠增進腸黏膜細胞的新陳代謝,因此具有增進大腸健康的作用。不過無論是好菌或是壞菌,都可能利用纖維來發酵,因此,若要利用食物來培 養有益菌,則必須使用「寡糖」來達到效果。
   寡糖,能夠像膳食纖維一樣被細菌利用而產生有機酸,刺激腸蠕動,並且她能促進有益菌生長,抑制壞菌數量,使腸道更健康。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市售含有寡糖 的飲料中,除了含有寡糖之外,也含有一般的糖,並不推薦讀者飲用。目前市面上已有數種寡糖糖漿販售,可以用於飲料中,或直接食用,替腸內有益菌補充糧食。
  最後將預防便秘及結腸直腸癌的實際方法整理如下,期盼讀者能夠切實執行,使結腸直腸不再威脅您的健康。


建議產品:
  • 益生活化酵素:一瓶內含1.5億益生菌
  • 先進纖維粉:內含菊糖、麩醯胺酸、益生菌、天然植物纖維
  • 鈣粉:有效抑制腸息肉轉移成癌細胞
  • 魚油:改善癌細胞數量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甲狀腺癌之簡介

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科門診中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每十萬人中有三至十個甲狀腺癌的案例被發現。其比例雖低,但是在大體解剖時,卻可在百分之六至百分之二十的甲狀腺組織中發現甲狀腺癌的蹤跡,意謂著大多數人的甲狀腺癌終其一生都未被發現。
分類:
原發性甲狀腺癌分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淋巴瘤和分化不良癌,其中以乳突癌所佔比例最高,其次是濾泡癌,其他的癌則較少。質癌由甲狀腺C細胞所衍生,並非來自甲狀腺濾泡細胞,故不攝取碘。未分化癌極為惡性且常迅速侵犯周邊組織或轉移到全身各器官,預後甚差,患者常在診斷確定後數月內死亡。轉移至甲狀腺的癌症多來自乳癌或肺癌。
原因:
導致甲狀腺癌的真正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在小孩時期,頭頸部或胸部上方曾接受放射線治療者較易發生甲狀腺癌,而且可以在十至二十年後發生;四分之一髓質癌患者具有家族遺傳之傾向,故髓質癌患者之家屬應做相關癌症之篩檢;此外,有些人認為橋本氏甲狀腺炎可能與甲狀腺惡性淋巴瘤的發生有關。
臨床表徵:
最常見的症狀是頸部摸到腫塊,如果腫塊摸起來是硬而且表面不平滑則要考慮乳突癌,但濾泡癌有時摸起來是軟而有彈性。有些患者則可以摸到頸部淋巴結。此外,比較少出現的症狀是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體重減輕、呼吸困難及胸部不適等。少數患者則會出現遠端轉移之症狀,其症狀依轉移的部位而定,如轉移至脊椎可能會引起手腳酸麻或無力等。
診斷:
首先,可使用超音波進行病灶處的掃描以找尋可疑的結節,有些癌症結節可發現到微小的鈣化點;再者利用細針吸引細胞學檢查為目前最簡便診斷甲狀腺癌之方法,用細針吸取腫瘤細胞並置放於玻璃片上,經染色,約三分鐘後即可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在熟練的細胞學醫師診斷下很快即可判斷是否為惡性細胞。若結節不易定位,尤其是結節太小或有囊泡樣變化時,此時在超音波指引下準確性更高。對於甲狀腺淋巴瘤,可能須要甲狀腺活體切片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及作分類。至於髓質癌,血液中的腸癌胚胎抗原(CEA)或抑鈣素(Calcitonin)值可做為診斷的依據。胸部和頸部X光檢查可用來觀察腫瘤有否轉移到肺部,和氣管周遭侵犯的情形。
治療:
手術通常是治療甲狀腺癌的第一步,以儘量切除癌組織為主,除少數局限性且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可考慮只做甲狀腺患側單葉切除,大多數患者甲狀腺應儘量全部切除。手術治療的合併症包括:神經受傷引起聲音沙啞、甲狀腺風暴(目前已少見)及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引起血鈣過低,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可能只是暫時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做完甲狀腺全切除術後,後會給患者吃中等劑量的碘131來消除手術後留下來的甲狀腺組織(包括良性和惡性的組織)。之後會安排碘131全身掃瞄來看看還有沒有殘留的甲狀腺組織或惡性腫(此時大多可在頸部看見正常甲狀腺殘留組織的影像)做完掃瞄之後就可開始每天口服甲狀腺素,讓身體由甲狀腺功能不足的情形逐漸恢復,並產生對腫抑制的效果,甲狀腺素須終身服用。對於淋巴轉移或局部復發的患者,手術仍是最佳的選擇。
一般而言,放射性碘治療對乳突癌及濾泡癌等分化較好的腫瘤較有效,若其甲狀腺無法完全切除、為多發性病變、或癌細胞已侵犯周邊組織或遠處轉移時,皆應接受高劑量的原子碘治療。要注意的是放射性碘治療前,要先停用甲狀腺素並低碘飲食四星期。若患者無法忍受停用甲狀腺素三至四,目前已有基因工程合成的甲促素,可供注射使用。至於放射性碘治療併發症較常見的有腮腺炎和甲狀腺發炎,有時甚至會引起甲狀腺機能亢進。肺纖維化或嚴重的血液疾病,只有在使用大劑量的放射性碘後方會發生。對於極惡性的未分化癌或因癌症轉移骨頭導致劇痛的甲狀腺癌,由於其對放射性碘反應不良或全無反應,可嘗試使用電療來破壞、殺傷癌組織,以減緩癌細胞的生長及減輕痛楚。
    至於化學療法,一般來說,對甲狀腺癌的治療效果有限,故較少採用。
追蹤:
追蹤時,若有新的腫塊發現,細針吸引細胞學檢查仍是最佳的檢查的方法。在手術及放射性碘治療後,應每三至六個月檢查一次血中甲狀腺功能及甲狀腺球蛋白濃度,以便調節甲狀腺素之用量與追踨是否復發。此外,患者每年應作一次胸部光檢查以測知其是否有肺部轉移。由於過量補充甲狀腺素會造成骨質疏鬆症的副作用,因此女性患者每年應檢查一次骨質密度。每隔一年左右,停用甲狀腺素一個月,作一次碘131全身掃描以偵測是否有無復發。另外,骨頭掃描,電腦斷層攝影在必要時也可使用。在某些案例中,正子攝影也可偵測復發之部位。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水腫的概述


水腫是指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續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本病证发病率较高,中医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癌末的患者可以輔助的產品


許多癌末的患者,最常會遇到因為食慾不好,吞嚥困難,腸阻塞等問題造成營養不良,另外還有疼痛的問題,可以輔助的產品:
1. 綜合維他命: 美安的等滲透營養產品相當於喝的點滴,對於癌末患者吞嚥困難的問題,提供一個更好的營養補充方式.
2. 蘆薈汁:含大量的必需胺基酸及黏多醣,可提升免疫力及口腔潰瘍的修復
3. 酵素:含七種消化酵素及大量的益生菌,有助於消化不良的改善及分解毒素 ,有助血液淨化
◎ 改善體質:使血液弱鹼化、維持腸道細菌的均衡、強化免疫系統功能
◎ 抗發炎作用:強化白血球功能、提升抵抗力給損傷的細胞。
4. B群及魚油:因為與神經穩定及前列腺素的分泌有關,
有安定神經的功效,所以對癌症所引起的神經痛有幫助.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抗癌的主食


1. 黑豆&黃豆
    - 單服用異黃酮素在某些情況下,會有雌激素作用而促進癌細胞生長。最好吃完整的黑豆料理食品(尚含有抗癌的花青素與兒茶素),讓其他防癌機制發揮協同作用。
    - 勿生吃黑豆
    - 多喝無糖黑豆漿:飲用時可混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亞麻籽粉,或滴入10~15cc冷藏亞麻籽油
2. 綠豆
3. 糙米:糙米保留外層,其農藥含量會比白米高出甚多,建議選用坊間有機糙米,且優先選擇黑色或紅色的糙米,含有更多抗氧化成份。
4. 薏仁:其中又以"紅薏仁"最推,以體重60Kgw的人推估,每天只要吃60g(大約半碗)的紅薏仁,就能抑制癌細胞生長。(懷孕、月經期應避免食用)
富含Omega-3的油脂
對人體健康最好的Omega-3:Omega-6黃金比例為1:4
1. 新鮮亞麻籽粉 
 加入蔬菜汁中一起打來喝,Vitamix可以打很細,完全喝不出顆粒。
2. 魚油或海藻來源的DHA
3. 橄欖油:Omega-3:Omega-6比例趨近理想的1:4,且富含抗氧化多酚類,能減少之脂肪氧化與動脈硬化 
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最上等,但適合涼拌用;而純淨橄欖油(Pure Olive Oil)較適合一般中、高溫烹煮。
大腸裡的超級掃把:植物性膳食纖維
1. 癌症病患要特別注意,晚餐後1hr才能食用膳食纖維,而且最好在服用抗癌藥物或食品2hrs後;這種時間間隔可以防止纖維吸附抗癌成分。
2. 吃富含水溶性纖維的蔬果,ex.火龍果(顏博士力推)、香蕉、蘋果等,宜同時喝下300~400cc的溫水;並可補充乳酸菌、脂肪酸產生菌和寡糖,改善腸胃道的細菌平衡。
抗發炎的益生菌&短鏈脂肪酸
1. 補充益生菌、或可滋養益生菌的寡醣,可預防或輔助治療大腸直腸癌與其他慢性病。
2. 短鏈脂肪酸是最典型的組蛋白去乙醯酶抑制劑,能重新活化抗癌基因;透過吃克菲爾菌(Kefir)或脂肪酸產生菌,加上高纖維食物或寡醣,使體內產生短鏈脂肪酸,是最簡單安全的防癌抗癌法。
3. 多吃富含水溶性纖維的蔬果或寡醣,通常可以改善腸胃道的菌相,增加腸內「脂肪酸產生菌」的數量。較直接的方法是交替食用多種益生菌、克菲爾菌或短鏈脂肪酸以維持腸道健康。
每天都有吃兩匙的益生菌喔
抗癌的蔬果
1. 茄紅素
 - 茄紅素除具備抗氧化力活性,亦能誘導解毒酵素,有助於預防活性氧傷害。此外,更可以抑制癌細胞增生,誘導癌細胞凋亡,亦可阻止腫瘤新血管,更可以活化自然殺手細胞。
   - 基本上大部分紅色蔬果都含有茄紅素,但番茄含量最高。用少許食用油烹煮切碎的番茄,可以破壞細胞壁,促進茄紅素釋出,有助於吸收與提高活性。
2. 白藜蘆醇(Resveratrol)
 -白藜蘆醇來自於葡萄皮、紅酒、漿果、花生與虎杖的「非黃酮類多酚」,是植物為了抵禦病菌而產生的抗毒物質。白藜蘆醇已被證明對多種癌症有抗癌作用。
 -低劑量的白藜蘆醇可以有效地活化自然殺手細胞,尤其與茄紅素一起食用時,更可活化自然殺手細胞或被壓抑的淋巴球,讓癌細胞重新被認出來,而被免疫系統銷毀。
從開始抗癌就有喝白藜蘆醇,是美安(直銷)的產品,在同事推薦下開始喝。因為同事的姪子得了神經母細胞瘤,就是靠吃這個穩定控制住,有了身邊這樣的實證,就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情開始喝。
3. 洋蔥和大蒜
  - 每日將2片新鮮的大蒜切片或搗碎後,加點橄欖油或搭配三餐生吃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 手術前後一星期內也應停止食用,以防止可能的出血傾向。
4. 十字花科芽菜
  - 十字花科蔬菜包括高麗菜、青花椰菜、白花椰菜、甘藍菜、球芽甘藍、芥藍菜、蘿蔔。花椰菜有白色及綠色兩種,以後者防癌功能較佳;十字花科芽菜所含的含硫配醣體是成菜的20~50倍,抗老化、防癌效果自然比成菜好得多。
  -  選擇新鮮的十字花科芽菜,ex.蘿蔔嬰或青花椰菜芽;儘量咀嚼生吃,讓黑芥子酶有充分時間作用在含硫配醣體,以便產生更多的蘿蔔硫素與其它活性成分。
  - 對於青花椰菜,千萬不要在水中久煮,因為黑芥子酶的最適活性狀況為40度C處理10分鐘。
5. 柑橘檸檬
  - 柑橘以甜度低,維生素C含量豐富為優先選擇。永遠記得:做足溫和的有氧運動,再喝些壓榨過的檸檬或柑橘汁。
  - 壓榨檸檬或柑橘汁時,務必把壓榨過的果皮重疊起來,再多壓榨幾回,因為檸檬或柑橘皮內含有強力抗癌、減肥的黃酮類;但若不確定表皮是否有人工蠟,可先去除最外層後榨汁。 
 6. 漿果苺類
  - 漿果富含花青素苷和其他多酚類,能激活代謝系統,具解毒作用;或直接誘導癌細胞凋亡,抑制腫瘤血管生成。而且顏色愈深,抗氧化成分愈多。
  - 漿果有哪些?覆盆子、草莓、藍莓、諾麗(noni)、巴西苺(açaí)或枸杞(wolfberry),儘量選擇甜度不高者生吃食用。
7. 火龍果
  - 建議優先選擇紅肉火龍果,因其花青素苷特別豐富。
金針菇及其他菇類
1. 金針菇所含的多醣體與FIP-five蛋白都能提升免疫力,並以在小鼠實驗中證明對肺癌、胃癌、大腸癌、肝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與纖維肉瘤皆可抑制生長。
2. 正在化療中的患者不可同時食用金針菇,因大部分的化療藥會攻擊快速增生的正常細胞(因此常導致病患掉髮、口腔&消化道黏膜潰瘍->所以要吃是L-Glutamine,代表性產品為"速養療"),若同時食用金針菇,免疫細胞可能會被活化而增生,遭致化療藥物攻擊。因此依定要等化療療程結束後再食用。
3. 如果是接受標靶藥物治療者,可同時吃金針菇,可能有加乘效果。
4. 其他不適合服用者:服用抗凝血劑者、血小板偏低者、或有其他出血傾向者、有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者。
5. 食用量:每天80~100g,病情嚴重或晚期癌症病患建議150~200g。
6. 食用方式:切碎或以果汁機攪碎金針菇,再以短時間(不超過3分鐘)水煮、川燙最佳,避免高溫煎煮或油炸。
海藻&褐藻
1. 褐藻的多醣體通常帶有硫酸根;其中,褐藻醣膠(Fucoidan)就是由岩藻糖(Fucose)與有機硫酸基兩者聚合而成。褐藻醣膠具有多重作用可以抗癌,包括:誘導癌細胞凋亡、活化免疫作用、抑制血管新生。
2. 若要自行採買海帶/昆布,務必確認產自乾淨的水域;以果汁機攪碎,再以3-5分鐘水煮。
3. 部分市售褐藻醣膠乃採濃縮法製造,可能含有重金屬汙染;選購時宜注意砷與碘含量。
抗癌的微量食物
1. 兒茶素:綠茶之活性成分「兒茶素(catechin)」主要包含六種多酚,其中EGCG含量佔50~60%,具有很強的活性氧清除能力。與維生素C或柑橘果汁共同食用更好,因為維生素C可以穩定小腸內兒茶素的活性;與胡椒素同時服用也能提高兒茶素的吸收率與生物活性。
2. 薑黃素:印度咖哩的主要成分,同時吃下胡椒素會促進薑黃素的吸收。建議食用量:每日4,000~8,000mg。
3. 樟芝
 - 樟芝選擇:與液態發酵培養相比,固態發酵培育之樟芝三萜類種類與含量較豐富,類超氧歧化酵素(SOD-like)活性也較多,對癌細胞具有強力凋亡的效果。
 - 注意事項:服用抗凝血劑者、血友病患、有其他出血傾向疾病者、有自體免疫疾病者請勿服用。女性月經來潮時,請減半劑量或停用。
4. 維生素D:每日適當日曬就能補充素D;建議早上9點前日曬10分鐘,一週兩次,就足以供應所需的維生素D。



如何活化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


1. 直接方法
培養患者自有的自然殺手細胞,再注射回患者身體。此種療法會消耗大量的精力和金錢,許達夫在「感謝老天,我活下來了」一書也有介紹,每星期要回輸一次,連續打12針為一個療程,療程結束再視病情來決定是否繼續。要價6萬/針,因此一個療程下來要72萬元。(ps.上述價格為2009年該書初版時所刊載) 
2. 活化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動:適度的有氧運動、笑口常開、氣功、禪修、瑜珈/按摩、保持良好睡眠品質
3. 活化自然殺手細胞的飲食:糙米的米糠、海帶或昆布的褐藻醣膠、大蒜&十字花科芽菜的有機硫化物、樟芝、番茄的茄紅素搭配葡萄皮或虎杖的白藜蘆醇、益生菌分泌的短鏈脂肪酸、其他如黑激素、過氧化氫、遠紅外線、負離子等。
癌症發生是多步驟的,涉及細胞癌變、增生、生存、侵襲、血管生成與轉移等行為,而慢性發炎會助長這些過程。簡單的飲食或運動都會影響癌症基因表現,只要能減少促進發炎的因素,人體具有的抗癌自癒力便能有效發揮。

癌症飲食建議


1. 紅肉有致癌或助癌風險,加工肉品更毒!!
 在未實施化療或放療期間,若要控制癌症,一定要限制糖分、動物性蛋白與脂肪攝取,尤其應禁食牛、羊、豬肉等動物的紅肉與紅肉魚。
2. 避免吃熱喝辣的極端食物
3. 減少乳製品的攝取,尤其是乳癌患者
4. 遠離飲食中風險因子,ex.油炸澱粉、大型魚(易累積戴奧辛、重金屬等)、塑膠容器、防腐劑
致癌刺激物抗癌天然解藥
活化氧大蒜DAS
細菌產物薑黃素
病毒胡椒素
致癌物兒茶素EGCG
輻射線異黃酮素
發炎激素薑辣素
細胞激酶甘草酸
缺氧茄紅素
致癌蛋白白藜蘆醇
 川陳皮素

癌症成因


癌症主要是一種生活病先天基因異常對癌症發生影響只有5~15%,30~35%是由不當飲食引起,25~30%是吸菸,15~20%是感染。因此,預防癌症的基本功包括:
- 不抽菸&嚼檳榔
- 限制酒精與熱量攝取
- 少吃紅肉和加工肉品
- 增加蔬果與全榖類食物攝取
- 多做有氧運動
- 避免直接暴露在陽光或紫外線下
- 使用疫苗以預防感染

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甚麼引致大腸癌


腸分為兩個部分—小腸和大腸,大部份的腸癌發生在大腸,也就是結腸和直腸的部位

當我們進食時,食物沿著食道通往胃部而進入小腸,在小腸進行消化過程,攝取身體必需的營養。消化後的食物,再進入大腸,並由大腸吸收水分。剩餘的廢物,便是糞便。糞便會留在直腸,直至大腸移動,將其排出體外。

甚麼引致大腸癌
大腸癌的成因仍然是未知之數,這方面的研究仍全力在進行。根據統計,大腸癌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患腸癌的危險
家族中有人患過腸癌,得病的機會也比較大。 如果年齡在四十五歲以下的父母親或兄弟姊妹得了大腸癌,或者同一家族中有幾個人患有大腸癌,得腸癌的風險都會增加。

大腸直腸癌,又稱為大腸癌直腸癌结肠直肠癌結直腸癌、或腸癌,為源自結腸直腸(為大腸的一部份)的癌症因為細胞不正常的生長,可能侵犯或轉移至身體其他部。症狀可能包括糞便中帶血英语Lower_gastrointestinal_bleeding、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以及疲倦感。
大部份的大腸直腸癌起因為生活習慣及老化,少部分則因為遺傳疾病。風險因子包括飲食、肥胖抽煙運動量不足。增加罹癌風險的飲食包含紅肉加工肉品、以及酒精。其他風險因子包含發炎性腸道疾病(分為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某些可能造成大腸直腸癌的遺傳疾病為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遺傳性非瘜肉症結直腸癌英语Hereditary_nonpolyposis_colorectal_cancer,然而這些遺傳性疾病占大腸直腸癌所有病例中的比例不到5%。大腸直腸癌通常源自良性腫瘤,然而隨時間進展變成惡性腫瘤
腸癌的診斷可藉由乙狀結腸鏡英语Sigmoidoscopy大腸鏡英语Colonoscopy檢查切片。接著由影像檢查查看是否轉移。進行大腸直腸癌的篩檢英语Cancer_screening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目前建議50歲以上至75歲規則接受篩檢。阿斯匹靈及其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可降低罹癌風險,但由於藥物的副作用,目前並不建議常規使用它們來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或是合併使用以上療法。侷限在腸壁的大腸直腸癌可能藉由手術治癒,然而當癌症已擴散或轉移時則不然,此時則以改善生活品質及症狀為治療目標。在美國,五年存活率約65%,然而主要取決於病人健康狀況與癌症分期,而分期又關係到是否能藉由手術移除。整體來說,大腸直腸癌為第三常見癌症,約占10%。在2012年,有140萬例新診斷的大腸直腸癌,且造成69.4萬人死亡。大腸直腸癌在已開發國家較為常見,占全世界總案例數的65%。而在女性較男性少見。